首页

历史上的和|:和|科举考试失败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是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


  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称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顺治二年每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


  还有一个试帖诗,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清朝科举制度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说的“文徒空言,不适于用”。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的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第二,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惟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和|参加举人考试的结果是他名落孙山,没有考中举人。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的第二章里不是一再说这个和|是一个有很大的学问的人么?怎么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连举人也考不上呢?


  搁您您也考不上啊,您听说过哪年的科举考试考题考过乾隆爷的笔迹是什么样的?乾隆爷写过什么文?这文章什么意思?见过吗?没见过。您听说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和|所要学的蒙古文、藏文啊?您见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学的正赶上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您说,按照当时的考试标准,他能考得上吗?唉,和|也是当时考试制度的牺牲品啊。


  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为这九本书所著的注解注释,别人的注释注解都不考。


  像和|这么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您说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下他能考上吗?


  他考不上,他学问太多,知识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不适应,没考上,和|就放弃了,我还不考了呢。我考他干嘛,我不考一样当官。


  在当时,你如果是汉人不考试当不了官,你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您就成老爷了,您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更可以当大官。


  但是满洲人不一样,他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科举考试;二、祖上的功绩,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


  像和|的祖上就给他留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官,和|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


  还别说,和|当年没考上,他立即就工作了,参加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三等轻车都尉。也没劲,过了三年,也就是和|22岁的时候,他被授为三等侍卫(也就是皇帝的普通保镖),和|成为了一个皇家仪仗队的成员。


  有人说,皇家仪仗队?那得有点儿才啊,起码会点武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