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4)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从现在来看,这些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有些观点在刚提出时却遇到了甚为激烈的质疑和反对,例如:《夏令营中的较量》、“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采集并发表在儿童中自创的“童谣”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孙云晓的做法称之为挑战的原因。1997年我曾在孙云晓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儿童的权利”的文章,尽管当时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达七年之久,但还是遭到了“儿童如果有这么多权利,我们还怎么教育儿童”的质疑,并导致某个地区集体退订《少年儿童研究》。当我向孙云晓表示歉意时,他说:“这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心目中,孙云晓的形象就是儿童的发现者形象,也是一个挑战者的形象,一个为了儿童利益而随时准备出发的挑战者。谁都不能保证孙云晓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至少,他的发现和挑战使人们重新思考以往许多看似自然合理但可能束缚儿童发展的观念,由他的这些挑战引发的广泛的社会讨论,产生了许多新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较量》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就是一个明证。他的发现和理解儿童的能力,使他始终保持了对儿童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而他与儿童共悲欢的性格则使他似乎命定要成为这样一个挑战者。我们的社会实在需要更多像孙云晓这样的发现者和挑战者。

孙云晓是一个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受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的学者。孙云晓在任何场合都不讳言这一点。因此,在所有课题中,他诚恳地邀请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参与他的研究,为他的研究把关。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和评论过孙云晓主持的研究。我曾与很多专家一起激烈地批评过他的“向孩子学习”课题的设想、“培养儿童好习惯”课题的假设等等,也曾多次在私下激烈地批评过他的一些观点。多年来让我感动的是,孙云晓永远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在他不懂的方面自命为专家,也不盲从专家,他会从他所观察到的有关儿童的社会事实中鉴别专家的看法,尽量使自己靠近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尊重科学和有经验有思想的研究者,并始终对科学研究怀有“敬畏之情”。在这种时候,他往往不像一个研究机构的领导,而更像一个小学生。

《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从发现儿童的视角出发,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对所有关心儿童教育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卜卫

2006年7月31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