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4、遗传学一览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治学和哲学的意义。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本书比其初版的时候影响更加深刻(企鹅出版社于1977年再版)。这是因为莫诺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现在知名度比他高得多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包括E. O.威尔逊、史蒂芬· 杰· 古尔德、理查德· 道金斯和丹尼尔· 丹尼特。

莫诺虽然是位生物学家,但他的重要见解是:生命在本质上是一种物理学现象,甚至是一种数学现象。他最初的目的是要揭示宇宙中的实体如何在遵循宇宙法则的同时又“超越”这些法则。或者,正如他所说的,进化没有赋予存在的“义务”,但是它的确赋予了存在的“权利”。在莫诺看来,20世纪两项伟大的知识成就(自由市场和晶体管)都显示了生命的重要特点:扩充。这一规律允许组成部分自发且自然地在其所属的系统中产生更多的组成部分。照此推理,原则上生命并不独特。

在其著作的技术部分,莫诺揭示了所有生命的两个组成部分:蛋白质和核酸,它们自发采用三维形式,正是这种三维形式决定了很多其他东西。莫诺认为,这种自发组合是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他说,这些物质具有物理学和数学的特征。“伟大的思想家,包括爱因斯坦,往往……惊异于这个事实,即人类创造的数学单位即便与经验毫不相关也能如此忠实地反映自然。”莫诺再次暗示,这一点并无特别“神奇”之处——生命的数学和物理学特征丝毫不逊色于其生物学特征。(我们将在最后一章讨论这部预示性的著作。)

他进而提出,由于核酸能够“精确地”自我复制,进化才得以发生,因此,这意味着只有偶然因素才能产生突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宇宙曾经具有、现在仍然具有偶然性(从统计学的角度,因此也是数学的角度来看)。他感到,这一点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进化不仅仅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适应是时间的另一种表述,相当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功能。生物作为孤立的、完备的能量系统,似乎违背了熵的内涵,只可惜进化不可能倒退,这便是时间的功能。这就意味着,生命是暂时的,因其本质上是物理现象:不同的生命形式相互对抗,直到形成更大的无序状态。

同样富有争议但又没有末日论嫌疑的是,早在E. O.威尔逊和理查德· 道金斯等人的著作之前,莫诺就提出,观念、文化和语言是生存的工具,神话(他避免使用宗教这一术语)中含有生存的价值,不过它们终会被取代。(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和犹太教比印度教更“原始”,并认为后者比犹太基督教更长久。)他觉得,进化理论是“盲目”的过程,不指向任何目的性结论,它所概括的科学方法是最“客观”的世界观,原因在于没有哪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接近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科学驳斥并取代了一些观点,如泛灵论、伯格森的活力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它自认是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因而莫诺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研究世界的方法,还是一种其他社会机构能够从中受益的伦理姿态。

他并非看不到这种姿态引发的问题。“现代社会靠科学维系,依存于科学产品,它对科学的依赖不亚于瘾君子对毒品的依赖。它把必要的物质推给知识的根基——基本伦理,把道德弱点推给已经被知识毁坏、但它仍想参照的那些价值体系。这种矛盾是致命的,我们看到,这使我们陷入困境。创造了现代世界的知识伦理是唯一能与现代世界共存的伦理;一旦被理解和接受,它就是能够引导世界进化的唯一伦理。”[2718]

莫诺的视野宽广,他的语气是试探性的,好像一名刚刚接触哲学的新人,没有接受过学科训练,正在摸索前行。他有关“客观知识”的观点极大地忽略了托马斯· 库恩的研究,因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受到哲学家的批评。但是莫诺之后的生物学家们可没有这么谦逊。20世纪70年代中期又有两本书面世,更直接地探讨基因、社会组织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1975)一书中,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意图揭示生物学、基因以何种彻底的程度控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社会行为。[2719]威尔逊对生物学各个领域涉猎广泛,还是一名研究昆虫的世界权威。他论证说,昆虫、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的所有社会行为模式都能做出如下解释:出于生物体与环境之关系的需求或出于生物体与某种特殊生物要素(比如气味)之关系的需求,而这显然是遗传决定的。他揭示了领地权何以关系到食物需求,种群规模何以不仅关系到食物供应,还关系到性行为,性行为反过来又与支配模式相关。他研究了大量鸟鸣声,发现鸟类继承了一种“基本”的鸣叫方法,但如果鸟类迁徙,它们还能学会一定的“方言”。[2720]他证明了蚕蛾醇(雄蚕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性,它刺激雄蚕去寻找雌蚕进行交配,按照威尔逊的说法,它使雄蚕看起来有点像“受性指引的导弹”。[2721]他说,这种物质只要一点点就足以使蚕兴奋起来,这说明了进化可能是这样发生的:只要蚕蛾醇或同样敏感的受体发生微小的变化,就足以从性方面驱使许多个体离开原群。威尔逊考察了本章前面提到的有关大猩猩、黑猩猩、狮子、大象,以及南方古猿的众多研究之后,在其著作后面附上了说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如何进化的表格,这些表格引起了争议。它创造了一种层级制,顶部是美国、英国和印度这类国家,中间是夏威夷和新几内亚,底部是澳洲土著居民和爱斯基摩人。[2722]

评论家不同意威尔逊的论点,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简单,有种族主义(他来自美国南方)倾向,在哲学上靠不住,而且也还质疑了自由意志的整个概念。争议还涉及一个在哲学上很重要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他对于利他主义和群体选择的讨论。评论家质问道,利他主义指的是个体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如果进化以传统方式作用于个体,那么怎么会出现利他主义呢?怎么会发生群体选择呢?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版的又一部作品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答案。生物学领域之外的人可能会感到惊讶,《自私的基因》有相当多的篇幅谈到了基础数学。[2723]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来自牛津大学,他在一些重要章节中设想一个完全由鹰或鸽子组成的鸟群。鹰好斗,而鸽子总是退让,并接着引入了数学。道金斯为不同的遭遇附上相应的完全随意的分值。例如,两只鸽子打架,胜者得50分,但是因为它长时间地观望对方,要被扣掉10分,这样它一共得了40分。负者被扣10分,因为它浪费时间,观望不前。因此,一般来说,任何一只鸽子,在与其他鸽子争斗时,都有一半的胜算,因此,平均成绩就是+40与—10之和的一半,即+15。[2724]现在假设闯入了一只突变异种鹰。它从不退让,所以每战必赢,每次都得50分。与平均成绩只有+15的鸽子相比,它明显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做一只鹰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现在鹰的基因扩散到了整个鸟群中,很快,所有的争斗都成了鹰与鹰的争斗,此时,胜者得分+50,而负者严重受伤,因此得分为—100。如果鹰在所有的争斗中胜负各一半,那么它的平均成绩为+50与—100之和的一半,即—25。在这种情况下,闯入了一只突变异种鸽子,它每战必败,但它从不受伤,所以它的平均成绩为0。这个成绩似乎不怎么样,但要比—25好得多。因此,鸽子基因开始扩散。按照这种计划,鸟群最终将达到进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