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火山爆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参与到排练之中。[545]

斯特拉文斯基的编曲让佳吉列夫震惊不已。《烟火》已堪称杰作,《火鸟》还要更加激动人心。首演前夜,佳吉列夫告诉斯特拉文斯基,这出戏将使他一举成名。佳吉列夫的预测是正确的。芭蕾舞剧的旋律带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格,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的学生能够辨认出这样的风格,却比指挥所期待的更具独创性,其开场是黑暗甚至凶险的。[546]德彪西在现场观看了首演,他指出了该剧音乐的本质:“剧中的音乐不是听命于舞蹈的仆人。”[547]接下来的1911年,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登台亮相。这同样是一部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格的作品,但与此同时,斯特拉文斯基已经开始了对复调性的探索,即两个无关且不同音调的和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这样的风格影响了其他一些作曲家,如保罗·欣德米特。甚至连佳吉列夫都没能预见到《彼得鲁什卡》为斯特拉文斯基带来的成功。

青年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并非俄罗斯芭蕾舞团中唯一具有争议的俄罗斯人。就在《春之祭》在巴黎首演的前一年,舞蹈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已是德彪西的芭蕾舞剧《牧神的午后》中的明星。德彪西与阿波利奈尔不遑多让,同样是享乐主义者兼感觉论者,而他的音乐和尼金斯基的舞蹈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虽然舞技超群,尼金斯基却精益求精,不惜为这出十分钟的芭蕾舞剧排练了九十次之多。他把这段舞蹈当作自己的《阿维尼翁的少女》。这是一次如火山爆发般突破常规、打破经典的尝试,塑造出一位半人半兽的角色,既性感又令人惴惴不安。因此,他所塑造的形象不仅具有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中冷酷的原始主义风格,更具有蓝骑士派画家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有序(和无序)性特色。巴黎再一次被现代主义的火焰所席卷。

尽管出席《春之祭》首演的观众已经对先锋派艺术习以为常,因此并不完全期待迎来一个平静的夜晚,但《春之祭》这座火山仍以遮天蔽日之势剧烈爆发。这部芭蕾舞剧并非单纯的民间传说:它是一个影响巨大的传奇,讲述了古代俄罗斯童贞女献祭的故事。[548]在主场景中,被选中的童贞女必须在可怕但不可抗拒的节奏的驱使下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样的旋律和情节赋予这出芭蕾舞剧原始而本能的特质。正如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它与那些被原始主义唤起的激情(血腥的历史、性欲和无意识)紧密相连。也许这种“原始”的特质正是首演之夜的观众所回应的(佳吉列夫非常迷信,将《春之祭》的首演放在了《牧神的午后》的公演纪念日)。[549]演出开始不到三分钟,巴松管刚刚结束开场演奏,观众席里已经开始骚动不安。[550]人们大声叫喊,吹起口哨,放声大笑。人群发出的噪声很快淹没了音乐声,但指挥皮埃尔·蒙特仍勇敢地指挥着演出继续进行。当年轻的童贞女扎着辫子,身穿红色裙装,在“少女之舞”的旋律中登场时,观众们真正爆发了。作曲家卡米尔·圣—桑愤然离去,但莫里斯·拉威尔站起身来大声叫好:“天才!”坐在管弦乐团旁边的斯特拉文斯基也暴跳如雷,摔门而去。他后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生气过。他来到后台,找到佳吉列夫,后者正试图通过开关剧院的灯光来让观众安静下来,但无济于事。尼金斯基站在舞台侧面的椅子上,“像一位舵手”向台上的舞者们大声喊出节奏,而斯特拉文斯基则紧紧抓住他燕尾服的燕尾防止他摔倒。[551]观众中厌恶和喜爱这出芭蕾舞剧的人们甚至相约通过决斗的方式来分出胜负。[552]

“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演出后来到餐厅时,佳吉列夫对斯特拉文斯基这样说。这也是剧团经理的正常反应,不过其他人的反应就比较难以预料了。“一场春天的屠杀。”次日上午一份报纸评价道,意思是它就是个大笑话。[553]对许多人来说,《春之祭》集中了立体主义作品的元素,呈现出野蛮而原始的形式,其源头是法国首都不受欢迎的“堕落的”异国人群。(立体派艺术家被称为“外国佬”或可恶的老外,外国艺术家也经常在漫画和笑话中被比作癫痫患者。[554])《费加罗报》的评论员不喜欢剧中的音乐,但他担心自己可能过于老套,也担心在今后的几年里,这个首演之夜可能成为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555]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首演之夜一塌糊涂,但《春之祭》很快大行其道:各地的演出团体请求获准排演该芭蕾舞剧,而在数月之内,整个西方世界的作曲家都开始效仿或回应斯特拉文斯基的节奏。因为正是《春之祭》的节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一切,传达出如此强烈的原始性:“它们渗透进每一位青年作曲家的音乐潜意识之中。”

1913年8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正与寡居的法国物理学家玛丽·居里(Marie Curie,即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们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间散步。玛丽此时正因一桩丑闻避祸乡间——另一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他是儒勒—昂利·庞加莱的朋友)的妻子负气将玛丽写给她丈夫的情书公之于众了。爱因斯坦时年34岁,在苏黎世担任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一职,非常需要讲演和担任客座教授的机会。然而在那个夏天,他正试图解决一个自1907年起就困扰他的难题。他们走着走着,爱因斯坦突然转向玛丽·居里,抓住她的手臂说道:“你明白,我想知道的就是,当一部升降机在真空中下落时,里面的乘客到底会怎么样。”[556]

继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就算没有完全颠覆自己的思想,也至少对其做了进一步思考。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曾经做了一个关于列车通过车站的思想实验。(之所以被称为“狭义”理论,是因为它仅涉及彼此相对运动的物体。)在该实验中,光的传播方向与列车的行驶方向相同。但自1911年以来,他一直怀疑重力对光有引力作用。[557]现在,他想象自己身处一部在真空中向地面坠落的升降机里,升降机的加速度为向下每秒32英尺。然而,如果升降机上没有窗户,在加速度恒定的条件下,里面的乘客无从知晓升降机是否静止,而且他们也不会感受到自己的重量。这一设想让爱因斯坦大吃一惊。他构思了另一个思想实验:用一束光射向升降机,入射角度与升降机运动方向成直角。他再次比较了升降机内外的两个人对这束光的观察结果。正如1905年的思想实验所证实的,升降机内的人会看到光束从某一层进入轿厢并打在同一层对面的墙上。然而,在外面的观察者则会看到光束发生了弯曲,因为当光束到达升降机另一侧时,远端的轿厢墙壁已经移动了。爱因斯坦因此得出结论:如果加速度能够弯曲光束,由于加速度是引力的产物,那么引力也一定能够使光束弯曲。当年晚些时候,爱因斯坦在维也纳所作的一次演讲中透露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的含义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解释,正如狭义相对论可以通过灯光下旋转的铅笔投射出或长或短的影子来解释一样。想象一下,一块带边框的橡胶薄板,就像一幅裱好的油画画布般水平放置。将一枚小弹珠或一颗小钢球滚过橡胶板,那么它将沿直线滚动。然而,如果你在橡胶板的中心放置一个很重的球体,比如一枚球形炮弹,那么由于重球压迫橡胶板,小弹珠在向重球滚动时就会呈曲线运动。实际上,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认为的当光接近大型天体(如恒星)时将发生的现象。时空将发生弯曲,光也一样。[558]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理论,且正如狭义相对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